到2020年左右,计划对39,000个旧城区进行改造,涉及近700万居民,比2019年翻了一番。在最受关注的老住宅区融资渠道问题上,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务显然应该向老住宅区改造倾斜。
2020年旧住宅区改造目标已经明确。
在4月16日的国务院例行政策简报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计划在2020年改造3.9万个旧城区,涉及近700万居民,是2019年的两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项彻底调查,目前大约有30亿平方米的2000年以前建造的旧住宅区需要翻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最受关注的老住宅区融资渠道问题指出,与去年7月吹风会上提出的措施相比,吹风会明确提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应该向老住宅区改造倾斜。
同时,资金渠道也将从以前的地方财政和水电垄断单位转变为中央财政补贴,地方、居民和社会力量合理分担的机制也将发生变化。
全国已改造358万户
目前,翻新旧住宅区的工作做了多少?
2017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厦门和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旧城改造试点项目。截至2018年12月,试点城市修复了106个旧住宅区,涉及59 000名居民。
从2019年起,旧城区改造将纳入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央政府将安排补贴予以支持。2019年10月,针对旧城居住区改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山东、浙江两省及上海、青岛、宁波、合肥、福州、长沙、苏州、宜昌等8个城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改造速度将大幅加快。
据黄艳在吹风会上介绍,2019年,城镇将有1.9万个旧住宅区,涉及居民352万人。因此,全国至少有358万居民参与了旧住宅区的改造。
今年的任务是以前总数的两倍。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改造3.9万个城市旧住宅区,涉及居民近700万人,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
老旧小区改造的潜在市场到底有多大?
在新闻发布会上,黄艳说,根据住房和建设部的全面调查,全国2000年以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旧住宅区约有30亿平方米。此外,一些2000年后建成的住宅区也需要改造。
这意味着,即使按每户100平方米估算,潜在的装修需求也在3000万套左右。应当指出的是,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已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即将通过拆除新建棚户区(改建、扩建和改建)进行改造的棚户区(住宅),以及城市中主要由居民建造的地区和村庄,不属于旧住宅区范畴,也不属于改造范围。
然而,黄艳说,“我们仍在计算资本。”
通报还透露,下一步,住房和建设部将重点从五个方面对旧住宅区进行改造。
首先是确定重建旧城市社区的任务。以2000年底前完成的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改善住宅区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提高社区养老、儿童保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和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引导各地负责统筹规划,根据居民意愿,推动整治项目有序实施,完善居住区长效管理机制。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
最后,总结推广试点成果。积极总结和推广2省8市探索“九大机制”的试点成果,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加快完善体制机制,解决转型中的难点问题。
改造资金从哪来
无论是“民生”还是“发展”两大任务,如何构建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平衡的旧住宅改造模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至于资金来源,上述国家经常表示,应该建立一个机制,让政府与居民和社会力量合理分享重建资金。中央政府应给予补贴,地方政府应对专项债务给予优惠待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建运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4月初住房和建设部召开了电话会议,建议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旧住宅区改造,以及养老和租赁住房建设等。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建设智能社区。
黄艳在吹风会上还表示,过去旧住宅区的改造主要是由两个渠道出资,包括地方财政和水电等专业单位。希望将来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一方面,从2019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已经安排了中央补助资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助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服务设施的长期运营收入为利润点。
此前,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项目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物业管理费,这是相对较小的。第二是停车管理。第三,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在街道的支持下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振兴社区中未使用和低效的空间,并引入便利的服务形式和社区广告产生的收入。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士林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告诉记者,从城市化阶段来看,旧住宅区的居民通常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旧住宅区改造的社会效益也大于经济效益。随着旧住宅区改造等民生服务逐渐向政府和社会多主体提供转变,有必要建立改造项目多方沟通机制,确保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得到保障。
黄艳还表示,旧住宅区改造的前提是将项目纳入改造规划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包括物业管理模式、住宅区管理规定、居民议事规则等。在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开始时,应与居民达成一致,以确保改造后的改造效果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