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住宅经济”井喷背后的缺点是什么

2020-04-02 11:22  来源:南昌新闻网

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虽然旅游、餐饮、线下娱乐等行业受到一定冲击,但新鲜食品配送、网络教育、远程办公、网络医疗、网络游戏等新“家庭经济”却乘势而兴,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亮点。

百度数据显示,自1月18日以来,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保健、在线娱乐和新鲜电子商务的整体受欢迎程度逐月增长超过100%,在过去30天里,远程办公的需求逐月增长663%。

目前,“住宅经济”虽然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新需求,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阵痛。例如,一些学生的家长报告说,当他们帮助他们的孩子使用在线教育软件时,他们发现有些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离线教学被简单地转移到了在线,导致学习效果降低。

最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在挖掘“住宅经济”井喷背后的短板的同时,试图找出新形式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最佳途径。

在线课程混合了鱼和珍珠,接着是消费者纠纷。

"其中很多都是直接从互联网上复制的,我觉得自己被困住了."

看到自己购买的在线课程质量越来越差,小刚(化名)选择放弃这些课程,因为他“害怕被误导”。

肖钢在浙江省杭州市的媒体行业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他买了一套在线交流理论的在线课程。在试听阶段,这个在线课程表现非常好,将教学与娱乐相结合,易于理解。出乎意料的是,小刚购买后对课程的质量感到失望。

北京一所大学的三年级学生郭宇(化名)也遇到了与肖钢类似的情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今,郭宇坚信,花费数十或数百美元的在线课程无法保证质量。

“在线课程充满了技巧。一旦付款后发现问题,就很难找到投诉渠道。”郭宇说:“网络课程的透明度很差。它诱导消费。这就像一次性买卖一样。”

他们的经历不是偶然的。根据记者《法制日报》的调查,有许多网上支付知识的平台,如大规模开放的网上课程和微型课程。然而,许多受访消费者表示,一些在线课程的文字和视频介绍和试听与付费后的学习内容不一致,或者质量很差。

受疫情影响,许多人选择呆在室内,在网上学习。“寄宿经济”下的在线教育越来越受欢迎。然而,相关的消费者纠纷也随之而来。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虚拟场景交易。在虚拟场景中,一些糟糕的电子商务提供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在线课程不符合消费者的期望,或者与宣传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因此,网络教育的课程质量难以保证,这就要求平台介入监管,透明度也应相应提高。

如果不保护游戏板的权利,直接卸载网络游戏并不容易。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家庭经济”下的网络游戏中。

杨扬(化名)是一名游戏玩家,同时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山海经》。

有一次,杨洋打开网页,被一则游戏广告吸引住了。"我从鲳鱼开始,进化依赖于吞下它!"“坤仅是第三名,霸王以坤为食”.有了这样的标语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海报,他不禁点击进入游戏。然而,在玩了几个游戏后,他发现这个游戏与广告中的完全不同。

有许多类似的游戏以“坤”为噱头来吸引消费者。

资深玩家李莉(化名)被骗过多次,“我试着点进了十多种提高坤的游戏,甚至没有一个坤”。

据李莉介绍,这些游戏的海报一般都很有煽动性,大多是一些仙霞游戏,它们的玩法与十多年前的《传奇》没什么不同。

在刘俊海看来,网络游戏不同于其他实体消费,必须依附于网络媒体的存在。在线游戏玩家消费的内容不是实体,而是在线世界的游戏体验。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得到的大多数物品都是以虚拟的形式呈现的,所以网络游戏的版权保护很困难,版权保护的成本也很高。

正因为如此,许多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一般选择直接卸载这些“错误产品”的网络游戏。

“云生活”依赖于涉嫌过度收集信息的应用

在“家庭经济”下,各种“云生活”方法如云课、云烹饪、云健身、云诊断和治疗、云购物和云春游都很受欢迎。虽然“云”上的日子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云生活方式”依赖于应用,但其背后的授权被怀疑过度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郭旭(化名)是一所大学的一年级研究生。最近,他经常使用腾讯会议、CCtalk、rain课程和其他在线教学应用程序在线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郭旭发现这些在线教学应用程序在使用时会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例如,它们需要获得许可才能访问电话簿、相册、公开录音许可、相机许可等。

“我在一个在线教学应用上发现,如果你想注册网站管理员,你必须提供一张身份证和一份非常长的协议条款。我不知道这些应用程序在收集这么多个人信息方面有什么用,更不用说我的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这种冗长的协议就像买卖一样。如果你不同意,你不能使用这个应用程序,但你必须在课堂上使用它,所以它非常无助。”郭旭说。

在郭旭看来,为了听讲座,这些应用程序必须被授权使用麦克风和摄像头功能,这种强制性授权相当于监控。

许多受访者在接受记者《法制日报》采访时提到了“授权”一词。

张夏(化名)目前在北京工作。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下载了一个在线租车应用,以方便通勤。但是,该应用程序必须授权手机号码、位置、存储空间和照片的访问权限,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这三个授权是链接的,必须选择。张夏担心他的信息会被泄露。

他们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根据。以网络教育为例。媒体报道称,一个月内,近100家在线教育机构的电话销售轰炸了一些消费者。

2018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份应用个人信息收集和隐私政策评估显示,人们普遍怀疑应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信息,“授权”是消费者使用新应用的第一步。然而,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App普遍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59 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 App涉嫌过度收集“地址簿信息”,23 App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 App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等。

去年12月30日,应用个人信息保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据会议消息,自2019年3月App举报平台成立以来,App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专项管理工作组共收到网民举报12300起,涉及2300多个App。

同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旨在为监管部门识别应用非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提供参考,并指导应用运营商进行自查自纠和互联网用户的社会监督。

“互联网上的所有消费者行为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个人信息。一个核心问题是区分个人信息和大数据。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保护范围,属于用户自己。大数据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可以属于平台。如果两者的关系被混淆,个人信息和大数据

北京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表示,要控制应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和隐私法。“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原则上仍有规定。它们没有规定相关监管机构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和不作为责任。同时,他们必须严格执法。”(记者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