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凭什么救你心脏骤停

2020-01-03 10:50  来源:南昌新闻网

80%发生在医院外。治愈率仅为1%

。我能做什么来救你?“心脏骤停”最近“高以翔”的去世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猝死,意外的猝死,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对于猝死,无论是由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原因引起的,在此之前都会发生心脏骤停。如果人工循环和呼吸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心肺复苏,一些人就会复活。

目前,中国心脏骤停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有近55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发病率接近发达国家,但整体救援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何走出市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置率和康复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困境,是我们应对猝死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所所长王立祥。

医院外的第一个目击者是战胜猝死的主要力量

记者:目前猝死发生在哪里?能否有效防止及时拨打120?

王立祥:我国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治愈率仅为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2%-15%。然而,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6分钟,院外120辆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20-30分钟。这是医院、社区和120个专业医疗急救单位的“三合一”空白期。可以看出,医院外是我们猝死游戏的主要战场。院外第一证人成为第一反应者,是我们战胜猝死的主要力量。

记者:普通人缺乏应对猝死的有效技能。医学界做了什么普及工作?

王立祥:面对我国心肺复苏术普及率不到1%的现状,我们对1万名教家庭成员心肺复苏术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也不到1%,表明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刻不容缓。

为此,中国研究医院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学会科普分会于2016年5月25日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为1亿精确健康项目”——25(我爱我家)项目:力争在5年内普及2亿人心肺复苏,每名培训师普及5个家庭,并计划在5年内将中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从1%提高到15%-25%。

525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例如,2017年,陕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魏肖春教授等积极推动“山西心肺复苏成万户”运动;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朱一民教授等积极倡导心肺复苏第一证人行动;中国心血管麻醉学会敖虎山教授等积极推进“心与手的联系,点亮生命”心肺复苏公益活动……心肺复苏以多种形式和内容普及。此外,相关学会连续三年开展国家后续教育项目“中国心肺复苏培训指导员班”和“中国精准健康沟通培训指导员班”。我相信这些措施肯定会加强救援队伍。

推广除颤设备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

记者:以前有报道称中国公共场所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太少。那么,增加这种设备的数量能有效防止猝死吗?

王立祥:当有人院外心脏骤停时,除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主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外,抢救往往需要相应的循环呼吸急救设备的辅助,而我国院外心肺复苏设备配置率不到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表明,除了普及AED之外,AED的局限性应该得到充分认识。AED仅适用于心脏骤停时的一种类型的心室颤动。由于心搏骤停以四种心电图为特征:心室颤动、机电分离、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静止,不同类型的心搏骤停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技术设备进行临床治疗。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发布的指南,约5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以心室颤动为第一心律,而不到3%的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以心室颤动为第一心律,60%的患者没有脉搏电活动,恶化为心脏骤停。换句话说,AED不适用于心脏骤停的病人。

此外,使用AED时应注意环境要求。通常,工作温度为0-50摄氏度。当我国某些地区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AED也受到限制。

记者:看来AED也不能接管世界。行业“拯救心脏”的新方法是什么?

王立祥:开发、实施和扩展适合不同人的心肺复苏设备尤为重要。为了加强救生器械家庭成员的扩张,我们团队开发了一种通过提起和按压腹部进行心肺复苏的方法,该方法由记过李静团队(Demerit Li Jing team)改造成了一种提起腹部压力的心肺复苏器械。

众所周知,心脏骤停过去是通过传统的心肺复苏术和胸部按压来实现的。然而,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受到胸部按压禁忌症的限制,包括约30%-80%的患者在按压过程中肋骨或胸骨骨折和骨软骨连接分离,这甚至导致肺、胸膜和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心脏骤停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并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

为此,通过抬高和按压心脏骤停患者的腹部,改变腹内压力上下移动膈肌,进一步改变胸压,发挥“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应,达到人工循环和人工呼吸的目的。

腹部压力提升心肺复苏已被编程为《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并已应用于数千家医院、初级医疗卫生机构、院前急救和其他心肺复苏领域。在2019年全国科普日,中华医学会展示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增压心肺复苏技术,为心肺复苏技术成果的创新注入了“心脏”活力。

的确,在开发和推广心脏保存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使用不同的设备,实行各种技术相结合和互补的政策。

推出中国心肺复苏的独特理念

记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心脏骤停引起的院外猝死?

王立祥:猝死似乎是意外事故的结果,但事实上也有原因。对于院外猝死,我们需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心碎”,走出一条中国心源性猝死的防治之路。

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在医院外心脏骤停。出院后存活率为9.6%,住院存活率为18%。然而,如果现场不能恢复自发循环,存活率只有0.9%,不到1%,与中国相同。这些数据表明,解决萌芽期和猝死前的心脏骤停尤为重要。

由中国研究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健康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国医学会科普分会和中国心肺复苏慈善联盟组成的中国心脏猝死预防与救援中心联盟是美国科学技术学会

总之,中国心肺复苏学者一直以临床心脏骤停患者的需求为指导,不断摸索其发生发展规律,完善美国心脏协会颁布的“从抢救到抢救”生存链模型,引入中国心肺复苏的生存环、生存结和生存体的概念。让我们充分发挥个人、家庭和社会在心源性猝死防控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以缓解心痛、强心、防心碎。(记者熊健俞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