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假公开号码高调应用“人工智能算命”和“赚钱”应用是如

2019-12-17 15:28  来源:南昌新闻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报道:互联网混乱是如何被补救的?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邵鲁文、胡郭林和俞先宏

假冒微信窃取语音欺诈。有很多高调的应用陷阱,“人工智能算命师”在科技的外衣下“套现”。一些应用声称通过看新闻“赚钱”.今年以来,“新华视点”栏目曝光了一些网络混乱。这些问题现在是如何解决的?新华社观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跟进。

山寨微信:仍然有很多人在卖它。

4月,新华社播出《不少人已中招!山寨微信留“后门”,盗取语音来诈骗!》,揭露有人利用山寨微信进行欺诈活动。

微信团队表示山寨微信是一种外部微信软件,只是未经许可篡改微信客户数据的第三方软件。这种“山寨微信”功能看起来很方便,但实际上它被一些人用来发送恶意营销广告、骚扰信息等。更严重的是,它被一些罪犯用来进行各种非法和欺诈活动。

今年8月,广东省公安厅组织广州市公安局打击一个制造、重发、使用微信插件软件从事微信账户交易和号码保存业务的超大型新黑客犯罪团伙。逮捕44名嫌疑人,缴获65万个微信号,涉案金额1041万元。

记者最近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微信后发现,仍有一些店铺大量销售微信进行“微商务”和“营销”,价格在30元至200元之间。商店的卖家告诉记者,他只需要在付款后发送安装微信的地址链接就可以了。您可以一次打开5个微信号,用一个键转发声音,修改位置,并且永远不要密封名称

微信团队提醒,使用假微信的安装者也会因为软件保留的“后门”和木马而受到信息泄露和账户盗窃的威胁,从而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

高芳app:有些已经下架,有些仍然存在。

11月,新华社播出《这个“李鬼”很危险!小心高仿手机APP》,揭露了高芳app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注意到,当地一些互联网和信息部门关闭并删除了一批应用程序,包括假冒的应用程序。

然而,作为虚假应用下载的重要来源之一的应用市场,仍在推动一些虚假应用的传播。

在一些手机应用市场,官方应用的标识不明显,用户无法区分真假。例如,记者在安志上搜索了“12123”、“北京公交”、“个人所得税”等关键词。只有后者表示“官方”一词,而另外两个应用程序的搜索结果仍然无法有效区分真假版本。在应用市场如应用交换(application exchange)中,搜索上述三个关键词,结果中甚至没有显示官方应用。许多下载量高达300,000到400,000倍的虚假应用程序仍然存在。在这些应用的用户评论区,许多用户留下了诸如“一点用都没有”和“软件是欺骗性的”这样的信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多数APPlication市场在审查货架上的应用程序时,忽略了识别是否有对应用程序名称、图标、标语和其他内容的模仿。此外,一些假冒软件绕过了对应用市场的审查,通过直接登录服务器下载,被加载到用户的手机中。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申国(Wu Shen Kuo)认为,各应用市场作为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履行其法定和约定的义务,对已结算的应用软件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查、注册、检查和监控,从源头上解决虚假应用问题。

“人工智能算命”追踪:有些停止了操作,有些甚至更加隐蔽。

9月,新华社播出《“算命是假,算钱是真”——揭秘“AI算命”背后的生意经》,揭露一些微信公众号、小节目等打着科技算命的幌子从事灰色吸金业务,引起社会关注。

最近,记者发现许多这样的公开号码和小程序在被曝光后已经停止运行,但有些仍在进行交互式测试

记者发现,数字微信的一些公开号码已经变得更加隐蔽。例如,虽然有些人不再强调他们名字中的“人工智能算命”,但他们似乎专注于心理测试、爱情测试、兴趣测试等。但实际上把命理测试打包成“选择测试”。我换了一件马甲,但我还是做了同样的非法“吸钱”的老事情

此外,一些命理学产品在网上出售。“发财致富”、“承接文昌”、“桃花运”和“镇宅改造恶灵”.一些算命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开尚云城”销售相关产品,价格大多在几十到几百元之间。

业内人士表示,要加强监管和网络空间治理,打击“拿灰色地带”、“玩边缘球”的迷信商业行为,坚决惩治违法行为。

“赚钱”应用追踪:变化频繁,监管仍需跟进。

自5月以来,新华社先后播出了《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真相原来如此……》 《刷视频、走路、打字都能挣钱?——部分“赚钱”APP真相调查》,关注各种声称通过看新闻、刷视频、打字和走路“赚钱”的应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手稿中提到的一些应用程序已经被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市场监督局等部门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记者的调查发现,虽然相关部门一直在调查,但各种“赚钱”应用仍层出不穷,经常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吸引大量用户下载和安装。

记者搜索了几个以前命名的应用程序,发现这些应用程序的许多原始名称都无法检索到,但通过更改应用程序图标、在名称后添加“聊天版本”和“速度版本”,它们仍然存在于主要的应用程序市场。

记者在许多手机应用市场上看到,一些“赚钱”的应用设计已经更新,“赚钱”的名字也越来越多。除了之前报告中提到的方式,如看新闻、刷视频、打字、走路、读小说、转发文章、进行问卷调查,甚至从睡眠中“赚钱”,模式层出不穷。

在社交网络和在线论坛上,关于如何为这类应用“赚钱”的体验帖子随处可见。这些文章的大部分标题都是诱人的词汇,在分享经验的幌子下推广应用程序,并鼓励人们下载和使用它们。一些应用程序还鼓励用户让人们离线开发并赚取佣金,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建议继续加大对“赚钱”应用程序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此外,应通过规范主要手机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强应用合规性审查。

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也要加强对各类“赚钱”应用运营资金的监管,防止平台“流失”,损害用户权益。